作者: 孙和声
总的来说,谈经济可以从供给与需求两方面来看,而推动经济增长的3大动力源,即投资、消费与净出口(出口减去进口),也可划分为供给(投资)与需求(內需与外需)。
对不同国家来说,如经济规模、发展阶段、比较优势等,会侧重不同的动力源。如美国非常依靠內需,中国靠投资,新马则靠出口。同样重要的是,投资、消费与净出口,也有素质上的优劣之分。比方说,如消费与投资多集中于房地產,表面观之,虽可推动增长,可长期化后,则会带来灾难,如1997-98年大马的股市与建筑业的崩溃或2008年美国、爱尔兰、西班牙的房地產泡沫。
基本上可以说,若一国房地產或股市长期过热,则可能表示经济转型失败,也就是资金与人才没有用到刀口上,而是花在投机上。这种偏向若长期化,自会抑制一国正常潜能的发挥,也削弱了创造实业,实际財富,体面就业机会的潜能。其最终结果,可说思过半矣。
就发达国家言,由于物已尽其用,人才也已发挥其能,基础设施与房屋需求等也大体上已饱和,故不得不转向消费,寻求增长的动力源。这也是何以,多数发达国的民间消费在GDP的占比,皆在60%上下。德国、瑞士等,则因外需较强劲(即出口旺盛),而使民间消费略低于60%;美国、英国则个別高达70%或64%。
另外,整体上言,越穷的国家,如越南、孟加拉、印度等,民间消费也偏高(个別高达64%、77%与57%)。这类国家若要快速增长,就得借用外资来脱贫致富。若否,资金就会多被消费于低水平的衣食住行中,而难有突破。因为,要快速脱贫就先得有足够的资金来大搞生產性投资与出口。
国家脱贫致富关键
歷史地看,日台韩新,或1978年后的中国,能取得快速增长与脱贫致富,关键在于,他们能在1950-80年代,在先苦后甜的价值顺序中,大搞投资与出口,大赚外匯来购买更具竞爭力的知识技术、设备。也因为曾有过这一个先苦后甜的埋头苦干阶段,他们才能在1980年代后,进入高收入国或发达国行列。
同样重要的是,他们的產业升级,均是靠高科技製造业(Hi-Tech Manufacturing),如电子电器、汽车、化学品、机器製造等,且是主要靠內资而非外资来搞產业升级。日台韩与大马最不同的优势便在于此,即內资带动的高科技製造业!他们虽然也靠需求,但外需却占了很高比重,而从供给方面看,他们有高储蓄,足够的人才,较適合市场需要的教育体系,具有使命感的官僚、爭气的企业家,愿意拼搏的人民、適配的政府政策等综合因素。其中,外需更是关键诱因动力。
反观大马,则主要靠运气而非人尽其才,物尽其用。在1990年代初期,因为因缘巧合(如日幣大升值)而有大量外资涌入,进而取得了快速增长,可却未能在供给面有质的提升。当生產要素如廉价劳动力与土地等用尽后,就在原地踏步,没有质的转型与升级换代。出口方面,除了原產品与初级製成品,主要靠內资外,较高端的產品依然得靠外资而非內资。更严重的是,进入21世纪后,连中级阶段均未实现的工业化,也已出现倒退趋势。做为新兴经济体的中等收入国,近10年来的投资率甚至低于韩国。实则,这个低投资还偏向房地產、建筑、油气领域,而非生產性的高新科技產业或新兴服务业。
经济前景不乐观
它显示出,这个国家虽不缺乏资金,可却没用到刀口上。过早的脱工业化与转向服务业,也抑制了这个国家创造体面就业机会的潜能。可以预见,由于缺乏足够的体面就业机会与薪资水平长期停滯,大马不得不转靠內需来推动经济增长,可这个內需又不是可提升產业层次的消费性內需,其结果就是致成空有量的扩大,而没有质的提升的內卷化经济(Involutional Economy),情形就如马华公会,空有百万党员,可却选绩不佳、华而不实。约言之,这是个打空转,前景不容乐观的经济体。
这就是大马的经济实况,华而不实。老百姓有钱没钱,都得买汽车成为车奴;有钱不搞实业,而专搞股票与房地產;大型企业,特別是政联公司不但不搞新兴產业,反而与民间爭利,去大搞传统行业,且要靠行政手段来谋取垄断利润;中小企业量虽多,可在国民经济中的份量偏低;许多青年人要爭做公务员而不敢创业;聪明人要投机不要拼搏。